(相关资料图)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联手研究了习惯学习和暴食行为融合时大脑的工作机制。在这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中,“人类习惯神经回路可能在饮食失调中受到干扰”,研究人员发现基于回路的机制介导习惯形成与习惯驱动的饮食行为有关;具体来说,与多巴胺信号传导相关的大脑结构改变。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将奖励行为与情境刺激联系起来的过程,情境刺激不是一个人的主要关注点或参与行为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没有奖励,情境刺激也可以引发行为。这种行为与最初目标的分离使得习惯难以改变,即使行为的结果不再令人满意或变得有害。
大多数习惯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许多重复性行为可以成为自动化的习惯,例如打开或关闭常用灯、到家时关闭并锁上前门,或者输入密码以访问常用设备。该操作是自动化的,同时专注于其他面向目标的任务,例如,在考虑需要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同时在工作计算机上输入密码。思想、动机冲动和身体反应也会发生相同类型的自动化。
然而,习惯的形成也可能导致抵抗治疗的大脑疾病的适应不良行为。在这里,行为的原因似乎被大脑忽略了,所以自动化仍然存在。这些大脑回路在精神疾病中是如何改变的仍不清楚。
研究人员指出过去对人类和动物的研究,发现基于电路的大脑机制参与促进和反对习惯行为的发展。这样,健康的大脑是习惯性和外部目标导向行为的结合。
为了进行调查,研究人员使用了涉及习惯行为的大脑子区域的结构连通性。促进习惯的纹状体主要与感觉运动皮层相连,而反对习惯的纹状体则与相关皮质区域相连。不同的连接模式使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壳核的感觉运动子区域。
该研究表明,“......感觉运动壳核的多变量连接在患有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人中发生了改变,并且改变的程度与饮食失调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关。”
这种回路变化的程度与感觉运动壳核的结构特征相关,并且大脑中负责自主行为的部分多巴胺受体结合减少。这一发现与之前报道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多巴胺信号介导动物模型中的习惯学习是一致的。
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性神经回路的形成将人类的习惯学习和暴饮暴食行为联系起来。作者总结道,“未来的治疗涉及调节这些基于回路的机制,可能会提供一种治疗习惯性行为的方法,这些习惯性行为是许多人类精神疾病的治疗抵抗性的基础,不仅限于进食障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