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星二代黄多多又上了热搜。
学霸人设彻底崩坏,还被网友吐槽 " 绝望的文盲 "。
起因是黄多多和几个同学一起创立了公众号 " 陪你多读书 ",由黄多多出镜,教小朋友读绘本。
【资料图】
公众人物推广阅读,本来是件好事。
可离谱的是,身为高二学生的黄多多,短短 50 秒视频就连续读错了十几个常见字:
河堤读成河 t ī;
闯荡读成 zhuang 荡;
一桩桩读成一 zh ù zh ù;
防御读成防 xi è ......
▲ 图源:网络让人忍不住怀疑过去那些 " 热搜 " 的真实性:
7 岁独立写剧本,8 岁翻译英文书籍,10 岁给动画片配音 ......
一个连 " 防御 " 都不会读的女孩,是如何做到独立写剧本,翻译英文绘本的呢?
有 " 洗白党 " 说,人家作为明星子女,反正要出国,汉语不好很正常。
这让我想到一位老友,作为创一代,定居国外的他们家算是妥妥的富裕阶层了,反而十分注重国内一些精英忽略的母语教育。
他们甚至把中文好当作孩子的优势,因为现在很多产业领头者都是中国人,母语交流能够占据沟通先机,比如最近特别火的 ChatGPT,主创团队 9 个都是华人,更重要是,中国依托庞大的市场基础,未来可期。
在他们看来,国内孩子是幸运的,能够借助扎实的基础教育打牢母语基本功。反而很多国内家长没意识到这点,被一些明星鼓吹的 " 西式教育 " 蛊惑得不行。
殊不知,明星孩子可以靠砸钱砸资源作秀牟利,从某个角度说,她们的确不需要基本功,而普通家庭孩子,扎实的基本功才是立身之本。
就拿 " 识字 " 来说,黄多多上的国际学校学不学汉字我不好说,但只要你孩子读的是国内公立校,就绕不开这个基本功。
至少千寻小学那会,班里就没有学前不识字的孩子了,99.9% 都是带基础入学。
现实来看,识字少的孩子也的确很吃亏。
识字少,读题就慢,题意理解也不准确,作业、考试效率都很低,家长就算再佛系,每天看孩子跟不上也难免发愁;
识字少,自主阅读也不行,关键越往后老师开书单频率越高,尤其三年级过后,大部头一本接一本,孩子直接就掉队了。
所以,作为过来人,看到这个热搜新闻,我第一反应就是 " 黄多多们的故事 " 对普通家长没什么参考价值。
像我这样陪孩子一步步走好识字路的经历,或许才是大多数。
今日分享经历:陪女儿走过的识字路你的阅读收获:教孩子识字的实用经验
第一步
了解|教孩子识字的最佳年龄
不知道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倾向什么方式,我是典型的 " 理性主义 ",做任何事前都习惯先思考、调查,捋清思路再行动。
所以,当身边家长用各种方式鸡娃识字时,我却在做资料搜索和学习,了解教孩子识字的最佳年龄。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无效鸡娃。
我认识一个妈妈,就是在儿子 4 岁时指读识字,娃特别排斥,妈妈不理解,觉得人家同样年龄孩子都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结果搞得儿子连读书都很厌烦。
其实,这位妈妈但凡提前了解下儿童识字特点,就会知道,视知觉发育比较晚的孩子,早期强行识字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那具体来说,什么时候教孩子识字比较好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 幼儿书面语言掌握特点的实验 "。
实验过程相对学术,大家看起来可能晦涩,我就不在这儿累述了。
能够明确的是,以 145 名幼儿为样本量,综合家长和教师问卷的实验调查表明:
孩子是存在识字敏感期的,在 4-5 岁之间。
敏感期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增强,学得快、记得牢,往往出现爆发式的识字量增长,部分孩子就此迈入自主阅读。
但识字敏感期的出现至少需要 350-400 个汉字作为基础,也就是 " 最低输入量 "。研究者们按照儿童发育规律推导,孩子完成这个 " 最低输入量 " 大约需要 8-10 个月,由此推断幼儿识字的最佳时机是 3 岁。
不过,3 岁是个普遍值,这里面仍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些听觉型的孩子,可能 4、5 岁了,依然对文字没有兴趣,父母引导时,会表现出强烈排斥感。
刚刚说到那个指读困难的孩子,就是这种类型。
而视知觉发育较早的孩子,可能不到 3 岁就表现出对文字的兴趣,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出门逛看见站牌店名啊都会咿咿呀呀讲一番。
我们需要判断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视觉发育晚,应该在平时增加促进视知觉发展的游戏,而不是强行识字。
如果是视知觉发育早的孩子,家长就大可以行动起来,孩子都已经表现出对文字的兴趣了,为啥还不作为呢?
千寻是视知觉发育比较早的孩子,很小我就观察到,不论在绘本馆读书,还是在外面逛超市,她对文字的兴趣都很明显。
这就意味着,我应该在她的识字敏感期做点什么了~
第二步
行动|正确选择和使用识字卡
当我想做点什么的时候,身边就有妈妈推荐用识字卡提量。
但看到她们在群里发的内容,我吓了一跳。
这哪是在教孩子识字,完全就是用牵强附会的图画混淆孩子对汉字的基本认知。" 乌 " 本是象形字,和 " 鸟 " 一样,是一只乌鸦,只是比 " 鸟 " 少了一点。少这点的原因是 " 乌鸦体全黑,远而不分别其睛也 ",因为身体都是黑色的,距离远了就分不清哪里是眼睛,所以鸟有点,乌无点。
而在这张识字卡上," 乌 " 被想当然地幻化为一片乌云,我只能说,孩子看了还真是云里雾里。
这位妈妈使用的不合格识字卡,市面上还很多,我在网上随手一搜,就能搜出一连串新闻。
这些没有严谨出处的识字卡,反而会误导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后面家长需要花更多精力来纠正。不过,我不是想用这些例子来告诉你,识字卡绝对不能用。
我自己也给千寻用过识字卡,我的体会是:
01
一定要选品质过关的识字卡。
我家用过两套还不错,可以推荐给大家。
一套《小象甲骨文游戏字卡》,设计者是有着十年甲骨文研究背景的刘良鹏老师,他设计这套字卡,就是为了让原本不爱认字的女儿变成认字大王。
这套字卡一面是简体汉字和英文,一面是对应的甲骨文,让汉字变成形象的画【这个画是有严谨考证的,不像前面例子中的 " 乌 "】,展示在孩子面前,便于理解和记忆。另一套叫《汉字奇遇》,有点像小象的进阶版,个人觉得小象适合刚开始识字的孩子,而《汉字奇遇》适合大点,有一定识字基础的孩子。从识字总量看,《汉字奇遇》没有小象大,但它的特色是增加了部首和字源解读。字源解读是通过音频课形式实现的,每个字卡里都配了个音频小课,由著名主持人陈晓楠讲解,主要讲字涉及的历史人文知识,还会讲讲它能组成的关联词、反义词。
02一定要活用识字卡。
很多家长用识字卡,是为了反复让孩子看强化记忆,以提高识字量,这很不可取。
孩子不理解,更不会运用,靠 " 被动记忆 " 堆砌出的量没多大意义。因为这是脱离了 " 语言环境 " 的认字方式,与语言学习规律背道而驰。在语言学习上有一种说法," 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是说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语境中产生的。
为了避免脱离语境识字,我一般是和千寻 " 玩 " 字卡。
比如,我们会玩组词大比拼。
用字卡组词,看谁组得多,说出来,还能锻炼孩子表达。
还会玩造句连连看。组词熟练后,就升级到造句游戏,用字卡组成句子,锻炼造句能力,千寻那会还喜欢把这些零的句子组合起来,自己编故事。:)
第三步提效|阅读识字才是真正的高效
和很多妈妈一样,完成 " 最低输入量 " 后,我开始琢磨如何提效。
那时候千寻也进入了幼小衔接段,我想在学前让她的识字量再上个台阶,这样小学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读题都能轻松点。
字卡和识字类 APP 是当时的主流,但我一直坚持这两个都只是辅助工具,阅读才是最佳途径。
因为说到底,让孩子识字,也是为了增强她的阅读能力。
但和其它家长不同的是,我在选择阅读的绘本上,花了点小心思,让千寻的识字效率变很高,同时又没有损害质。
这个方法就是高频字阅读。
为了说明什么是高频字阅读,我先给大家举个例。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这本很出名的英文绘本,很多妈妈可能都陪孩子读过。
我现在念几页,听后你就知道其中奥妙。"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到什么?"
翻开下页,是只红色的鸟,"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 我看到一只红色的鸟正看着我。"
接下来,它会问红色的鸟:"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
然后下页就看到只黄色鸭子:"I see a yellow duck looking at me"
再后面是蓝色的马 ...... 一直重复下去。
你看,就这一本书读几遍,十几种动物,十几种颜色的单词乃至句型,孩子不费吹灰之力都学会了。
咱们国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个小学段要掌握的也就 3000 个汉字,其中 1600 个都是高频字,这些高频字,很多中文绘本中也有反复出现。
我们只要挑出这样的高频字绘本,多给孩子阅读,识字效率就能提起来。比如凯西 · 斯蒂森的《红色最棒》:
读完这本,各种颜色类字词,千寻就都熟悉了。还有交通工具高频字聚集的《前面还有什么车?》、食物高频字聚集的《用什么做的呀?》、强调正反字的《大大的熊,小小的椅子》...... 都很好。
【PS:为方便大家,我把之前和千寻用过的高频字书单整理出来了,文末有提取方式】
" 高频阅读 " 提高识字效率的原理很简单。
高频字出现频率高,常与其它字组成词语,孩子只要认识一个高频字,就能根据这个字猜其它字,学新字的同时巩固记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高频字阅读还有个优点是能够帮孩子构建起 " 汉字逻辑 "。
千寻曾跟我讲:
" 妈妈,读了这些书,脑袋里就像多了个字词屋,屋子里装着好多名叫颜色、穿着、交通 ... 的抽屉,抽屉里放着相关的字词,我要用的时候就去拿,超级方便!"
第四步
深入|解构汉字的乐趣
在前面几步的引导下,娃的基础识字量就算是达标了,而且因为我们一直坚持在语境中识字,她对字词的理解能力也不错。
这时候我开始做一件事:
教识字的时候,尽量把字拆开讲一讲,带她领略汉字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主动琢磨,琢磨多了,才能活学活用。
繁体的 " 协 " 中有 " 三个力 "," 其实就是三柄木叉在翻土,那就是好多人一块劳动啊,引申开来,不就是团结合作嘛。" 汉字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形象思维,它抽象于万物,却又不失形象,如同一幅画,生动表现着文字的内涵。当你看到 " 安 ",就像看到一位安静的女子安居屋中;
当你看到 " 休 ",就像看到劳作之人树下乘凉;
当你看到 " 仙 ",就像看到有人站立山巅临风长啸;
汉字里还藏着许多智慧,我跟千寻讨论 " 仁 " 字:
仁者爱人,从字形上看,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二,是 " 两个人加在一起就是爱 " 的意思吗?千寻想了想,说是的。
我笑问,那 " 仇 " 字右边九个人,又咋解释呢?
" 仁 " 字,并不是单纯的数量积累。
它的人旁,表示普天之下不同身份的生活者,而右边两横表示的是等同和等齐,合一起的意思就是对不同身份的人等而视之,将心比心。
而且你看,右边两横本身并不等长,因为每个人的性别、民族、文化都不一样,我们先民在造字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并承认这种不同。
虽然有这种天然的不同,但我们还是要努力追求平等、博爱的大同。
所以,在家庭里,孝顺长辈友爱亲朋,是 " 仁 ";在社会上,关怀弱者待人友善,也是 " 仁 "。:)
听得多了,觉得有趣,千寻对文字的好感就越来越多,也开始自己主动琢磨字。
有次她们语文考试,一道题是选 " 坠 " 的意思,几个选项乍看很接近,很多小朋友踩坑。
老师让选对的千寻讲讲方法,她便从字形开始讲起:
" 左耳旁是陡峭的山,比如 " 阵 ",好像车排成山一样整齐。右耳旁是由邑字演变来的,与城市有关,比如 " 都市 " 的 " 都 "," 城邦 " 的 " 邦 "。
你们看 " 坠 " 字,有个左耳旁,是不是就像一个人,从山上掉落到有土的地面 ......"
事后小妞开心地说,她讲的老师同学都听懂了,大家还给她鼓掌。善琢磨后,错别字也少了,因为错误常源于 " 不求甚解 "。
" 知其所以然 " 了,反而不容易写错。
写作文时,对字词的运用也精准很多。
表达高兴的事,若是即时短暂的高兴,她会用 " 欢 " 组成的词语,缓慢绵长些的高兴,则用 " 愉 " 组成的词语。
因为我们讨论过 " 俞 " 的原型是独木舟," 愉 " 就像泛舟湖上的心情,那是缓慢持久而惬意的。
有家长可能会说,这对讲字的人要求太高了,我自己都不懂怎么办。其实没那么恼火,作为一名普通妈妈,我也是在教孩子的过程中重新学习,涨了不少知识,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成长。
何况,现在还有那么多解放我们的工具。
像《汉字是画出来的》&《汉字是拼出来的》、《有故事的汉字》、《任溶溶写给孩子的汉字书》这样的书,还有上美厂经典动画《三十六个字》,语文老师强烈推荐的纪录片《" 字 " 从遇见你》,都是孩子可以读和看的。
【PS:《三十六个字》和《" 字 " 从遇见你》的免费观看片源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文末有提取方式】EASTWEST
今天文章有一点长,在图文越来越难吸引注意力的时代,能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很不容易。
但我觉得,这样的长文还是需要的。
像这篇 " 识字经历 ",基本上,我把娃从开始识字到后期解字整个历程中,父母能做什么的经验完整表述出来了。
凡是对孩子识字这件事有疑惑、想作为的家长,都能从中找到收获,这是娱乐化、碎片化的短视频做不到的。
最后回到文章主题,还想多说几句。
我个人是很反感那些在国内收割完大众,又把子女送国外的精英家长的。
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
我在内心深深地相信,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汉字是未来最有生命力的一种语言。
记得曾与千寻一起读《淮南子 · 本经训》里的故事:
昔者仓颉造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传说汉字被创造出来那天,老天爷感动得用粟米下了一场雨,魑魅魍魉因为无所遁形而惊吓得夜晚大哭。
汉字就像一道光,它照亮了华夏文明之前的蒙昧和黑暗。
我们今天读汉字,写汉字都习以为常,殊不知,你正在使用的,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最独一无二的文字。
资源提取
关键词: